跳到主要內容區

國立成功大學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Committee

banner

最後更新日期

2025-11-06

【114性別影展暨映後座談🎥(一)】《墨爾本周末不回家Fwends》

【114性別影展暨映後座談🎥(一)】《墨爾本周末不回家Fwends》

※時間Time:2025/10/28 (Tue.)18:30~21:00

※地點Place:學生活動中心 B1國際會議廳第一演講室 Student Center B1 1st Lecture Room

※與談人Panelists:

1. 林役勵 (台灣性學會常務理事)

2. 劉乃慈 (成大台文系副教授)

★講座摘要紀錄

       在人成長的過程中,依照每人個性的差別,也許會有不同的理想及成功之路,但同時,也會遇到不同的瓶頸與個人議題。如何去面對、克服如此困境,有時並非憑靠自己一人能夠真正解決、想通問題的,一位個性截然不同卻互補的朋友,或許能成為自己心中缺乏的那塊拼圖。

       本電影敘述了兩位性格相反的女主角潔西和艾姆各自所遇到的困境,以及身為女性在社會上所遭遇的不公平以及不合理,並在一個以雙腳流浪在外的夜晚中,雙方彼此獲得了自己所需的重整及解脫。

林役勵理事 (台灣性學會常務理事):

       在電影中可看見兩位女主角女性成長發展的過程,而女性重要發展階段於18-25歲之間,不禁回想自己在如此年紀時,有沒有類似電影中女主角之心情感受。

       最印象深刻、最動容的一幕為最後兩位女主角離別後,潔西一人孤立站在車站大廳的畫面,看到時感觸極深,由心理學以及女性主義之觀點來看如此女性生長過程,能夠看見非常多的細節。但最大的感觸是,在這一個短短幾秒的片段中,感受到了角色從生活中各處所得的焦慮及憂慮。觀眾可以思考看看:「在生活中是什麼事、議題,讓自己有了如此感受?」

       此應是無論男女都會有的感受,由人生四大終極議題「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所產生的焦慮及憂慮,其中在電影後段,出現了一長段有關於人生的「無意義」之探討:電影中無論是追求人生事業高峰,還是試圖了解全球暖化及世界戰爭議題,並希望一切好轉,這樣的過程看似充實且正向,卻讓人感到一點意義都沒有,並且感到消極憂鬱、沒有希望而焦慮。另一個能感受到的感受是「孤獨」,兩位女主角都表現出了孤獨感,尤其是潔西在人際、感情關係中一個不經意的選擇,使他的這些關係瓦解,以及不被自己唯一的朋友所了解而生的孤獨感。種種影片中出現的人生議題都讓人感覺到消極無望,但這些都是成人前期發展的必經過程,無論身分地位都會遇到的。

       「在女性生長的過程,倫理觀的建立、道德與正義的看待方法是否為最著重的點?」

       其實女性生長上,為了與人和平共處,其原則最為著重的其實是「關係的建立」。本片在各處不斷出現各種「關係」:與上司的關係、與另一半的關係、與朋友的關係……甚至連片名「Fwends」也是閨蜜關係的意思。呼應到此片女主角之發展歷程、關注之人生議題,也的確是與親密關係環環相扣。女性的確重視關係的建立,自我認同也常建立於與他人的關係,由依附關係與親密關係看見自己的樣貌,奠定自己的角色。關係是如此重要,但在學術內又特別以男性觀點來告訴眾人公平正義的重要,這其實是對許多女性本質之剝除,如電影中女主角艾姆,在法律事務所學習眾多男性的規則,要求自己理性看待科學、獨立堅強。但這其實與其內心衝突,並感到孤獨、毫無後援。而且女性關係中,女性情誼是重要的連結,但艾姆在遭遇職場性騷擾後尋求女性前輩的協助時,反而受到的是男性觀點的斥責與回應。

       本片帶來的一個感受為:我們該回到女性原來成長的本質,可以從自己的觀點建構真正適合自己的自我認同。

劉乃慈副教授 (成大台文系副教授):

       這部電影就像21世紀澳洲版的「理性與感性」,因在電影中,兩位女主角的個性截然不同,從電影一開始兩方要會面時,精心設計的電話內容,到後面兩人各自的行為舉止與成長經歷都能看見隨性的潔西以及充滿規劃及上進心的艾姆,在個性上的對比與互補性,以及兩人各自所需要面對的人生課題。

       兩、三百年前,如何嫁到一個好人家,同時能夠做賢妻良母,也能夠有益於其原生家庭是女性的最大課題。而二十一世紀的女性有了更多的條件與權力,但是卻越來越辛苦,從電影中的艾姆可看見,其為了自我實現、發展才能,而過度勉強自己來適應女性不友善的職場環境與要求,甚至要付出更多。而在被上司性騷擾後,艾姆也開始回顧過去的生活。

       由兩位女性角色各自的個性、遭遇與困境,以及在這之間的徬徨、摸索及思考,甚至逃避,可看見他們成長過程的不易,時時刻刻都遭到不平等的對待,在當下卻都不知如何是好。而在無家可歸的機緣下,平時生活於緊繃情緒下的的艾姆獲得釋放、生活雜亂且憂鬱需要重拾自己的潔西獲得重整。

       看似平淡的劇情,卻寫出兩個女人在一個週末夜回不了家的過程中,各自成長的心事、挫折、創傷能夠獲得訴說、聆聽、重新審視自我的機會的故事。這個夜晚,是兩個每一天都過著受制約,抑或自我封閉生活的女孩,難得能夠回頭看看生命中的各種好壞事物,並且重組自我、理解自我的機會。

       「日子必須走下去,今天過完還有明天,明天過完還有下個明天,但是理解是需要回頭看的。」

參與同學分享:

◎同樣想到理性與感性,尤其是看到艾姆的性騷經驗時,感受到艾姆這個角色是與自己的感受相當不親的,他雖然感受到不適,但很努力用理性的方式告訴自己這是不真實的感受;相對而言,潔西十分信賴自己的想法,但同時也可能衍生一點狀況。而電影中覺得較為突兀的地方是法文旁白,給人一種又好笑又驚訝不解的感覺。

林役勵老師回覆:

剛剛提及被性騷擾的時候,用理性把自己抽離,那種跟自己無關的感受、令人震驚卻無法感覺的情況常於性騷擾事件中看見:有時候會有提問受害人「為何不求救?」、「為何不叫?」等的反應。這樣讓自己感受斷裂的行為是一種對自己的保護機制,特別回到女性面對關係時,有時這樣的動作是對關係的破壞、瓦解的可能性,當女性面對關係瓦解時,這會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因為一段關係是建立自我的方式,女性面對關係的破裂,是一件很不安的感覺,未來種種困境皆會列入思考。

而對於法語旁白,可理解為是以語言差別,溝通機制營造出一種斷裂、疏離感的手法。

劉乃慈老師回覆:

法語的部分可以有幾種詮釋的角度,雖說本片著重於女性角色所經歷的問題與困境,但性別的困境絕對不只限於女性,男性亦困在這個世界裡。

1.於專注女性自我成長議題的電影中,突然跑出一個性感低沉嗓音的法語男性旁白,未貫徹、再現女性立場主題,可視為電影的敗筆。

2. 此為斷裂與疏離感的詮釋,讓觀眾能有思考的空間及時間。

3.性別議題是有關於兩性的處境,此男性旁白以一種不干涉電影中女性敘事的方式,也加入一點男性的聲音、元素,以此和其內容輔助提出性別議題的重點。

 

聽完講者分享關於人生四大終極議題,覺得自己觀影過程中的角度較為不同。看完整部電影後覺得,裡面的艾姆很像自己,潔西也很像她的朋友。而自己比較著重的是與朋友相處的過程,其實一開始會覺得見到潔西這樣的人會覺得他是個很棒的人,但聊天時,自己也會聊一聊突然開始大聲起來,因為會站在自己的角度認為某件事應是如何,對方到後來也會因為自己突然大聲起來而不悅,故電影中的情節真的很像是自己與朋友間相處會發生的事情。包含潔西劈腿的部分,那位朋友亦發生過類似的情感經歷。看到這,就會很好奇艾姆聽到當下的想法,自己的經歷是當下聽到會覺得劈腿很不好、道德上無法接受,但是基於朋友感情,不敢對此去表達出自己真正的想法。而兩人關係現在也同樣經歷著「你變了,你不懂我了」的階段,因電影情節與自身現正經歷的事產生共鳴,所以此次觀影過程中,較為著重於友情關係的相似度。

潔西在電影中提及自己劈腿但沒有任何感覺時,這是否代表當時他沒發現自己的憂鬱症?會不會那只是一個掙扎、一個表象?再來是男旁白的部分,剛提到給觀眾的抽離感,感覺是呼應艾姆從工作中抽空來墨爾本的一種生活的抽離感。

劉乃慈老師回覆:

認為這個故事到最後,是一個很美的畫面:儘管有許多天災人禍、人性貪婪等不美好,但我們活著的同時,仍然有這麼多美好的事物、不自私不貪婪的愛,我們仍然能夠被這些愛所包圍。最後艾姆念的句子,雖然身旁友人已睡去,但自己念完卻已熱淚盈眶,那個片段是很美好的,也提醒我們——

「愛不是一味的自我中心、自我利益的維護、鞏固與佔有,愛是無私的、不貪婪、不求回報的付出。」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