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
【113性別影展暨映後座談(三)】《藍色旅程Blue ID》
【113性別影展暨映後座談(三)】《藍色旅程Blue ID》
※時間Time:2024/11/20 (Wed.)18:30~21:00
※地點Place:學生活動中心 B1國際會議廳第一演講室 Student Center B1 1st LHue a Matter of Colourecture Room
※與談人Panelists:
★劉宇霆(同志諮詢熱線南部辦公室社群發展主任)
★王秀雲(成大醫學系教授)
★講座摘要紀錄
本片講述土耳其一位生理女性演員Rüzgar Erkoçlar,自2012年起經由注射賀爾蒙、胸部乳腺切除手術等一系列性別重置手術的歷程。面對龐大的社會輿論壓力、狗仔媒體的漫天追殺,Erkoçlar堅定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惡意攻擊與隱私窺視、爭取身分證能由粉紅改換為藍色的那日。
劉宇霆主任:
講者講述自身逐步邁向理想中自己性別認同的真實生命經驗,自19歲認識跨性別這個字眼起,求學過程中不斷對自己的男性認同感到徬徨不安,研究所階段接受上半身的乳腺摘除手術,終於在今年更換了身分證上的性別。接著描繪自己八年來不斷因中性外表與原有身分證性別欄兩者造成的困擾,表達自己跨性別身分在台灣難免會遭遇的窘境,以及自己做出的相對應調適。
另提及目前仍會與鏡中的自己對望,思考自己真的有接受自己的模樣了嗎?還是只是做出非常多符合大眾眼光的改變,希望藉由這些改變要求別人認同自己,結果自己反而並不認同自己目前的狀態?如此有關認同的思考並不單單是跨性別者的課題,也是一個適合所有人考慮的議題。
王秀雲教授:
講者分享曾經與一位撰寫陽剛特質理論相關論文的社會學學者交流時,赫然發現原來他正在接受性別重轉換的相關生命歷程,即將成為她的過程,這名學者敘述跨性別者常被拱為女性主義者的英雄,對於跳脫性別二元框架有相當貢獻,但她認為此褒獎有些過度美化,以自身經驗說明她其實只是想得到周遭的人認為她是女性,僅此而已。
身分證造成的阻礙成為跨性別者的壓力來源,社會性別形塑的二元化性別特徵,造成跨性別者有意無意為迎合心中性別認同有的刻板印象,而走入性別二分的固有框架。再加上紀錄片中土耳其時逢戰爭,而戰役時期通常由極為陽剛的男性主宰國家,霸權的陽剛崇拜使得跨性別男主角的處境更加艱難。
★參與學生提問
問題一
最近這個月即將有同志大遊行。男同志社群對於外貌要求格外在乎,留鬍子、練肌肉等迎合族群的陽剛文化是如何形成?與跨男社群相比,有是否也有類似的社群文化?追求外表時該用何種視角看待?
劉宇霆主任:
跨男的確也有相同的排外狀況,跨男似乎會以是否有注射賀爾蒙等作為條件排擠不符合邊界的族群,即就算自我認同是跨男,倘若與跨男社群的條件不吻合,就會遭到排擠。
另,講者平常也會舉辦「跨性別小客廳」的聚會活動,邀請大家分享自己、與他人交流,於過程中也發現跨男議題容易圍繞在用藥效果、縮胸手術疤痕等身體醫療相關話題,使得並未或尚未有過相關經驗的跨男感到疏離。
王秀雲教授:
人對戀愛市場的想像受18世紀以降的世俗化、商業化影響,趨於崇尚追求外表,但同時人也會思考除外貌以外的其他內涵,更需考慮多面向的因素,這些因素之間也會相互拉扯與競爭。
劉宇霆主任:
我身邊有許多男同志朋友,在交友軟體都須以非常明確的標籤化hashtag標註自己的特徵。
吳怡靜主持人:
跨女會不會也有類似被排除在跨女社群外的接受度問題?
劉宇霆主任:
跨女相較跨男有更大的社會壓力,即便打扮已極力追求女性外貌,但因性徵發展的不可逆生理變化,常使得他們難以隱藏自己(比起跨男較為顯眼)。
問題二
想分享自身的經驗,在出櫃自己為女同志後參加相關社群,收到一位認識的跨女私訊自己的交友條件,才驚覺跨女也有可能喜歡女性,性別認同與性傾向並非直接連結。
另外,自己參與的女同志聊天群組曾經討論過是否可讓跨女加入的問題,群組中有一位婆強烈表達了對於陰莖的不適。
吳怡靜主持人:
觀眾的分享可與紀錄片中,心理醫師讓主角找一位異性戀女性交往的橋段相呼應,性別概念可更細緻區分因性別認同想轉換性別、與多元性傾向之間的差異。自己曾在性別與社會課程中首次認識跨女女同志的經驗,表達跨女族群其實族群間異質性跟多元性差距甚遠的現狀。
問題三
看完影片後更加了解跨性別受職場或雇主歧視、社會大眾接受度不一,時常面臨無法獲得穩定工作的議題,如同片中主角從賣麵包的職位改為飾品兜售。跨性別在接受性別重置手術的歷程並非短期即可見效、完成,需花費長時間的精神鑑定流程、賀爾蒙施打、身體的摘除等,於金錢、體力、時間上都耗資不斐。結合今日李琴峰因不斷受到騷擾而選擇公開貼文被迫出櫃的貼文、以及林郁婷因外貌便遭到攻擊的事件,都彰顯了大眾對於女性過度嚴苛、死板的審視。
王秀雲教授:
職場不友善、雇主無法接受跨性別等等因素造成跨性別者在經濟層面上受到壓迫,一個人逐步想實現心中理想自己的過程,卻使得成為被輿論、社會攻擊的箭靶。
劉宇霆主任:
講述自己第一次接受的性別手術是胸部乳腺摘除手術,當時的二十一萬是特意辛苦存下的錢。在一路上的精神科診斷也都十分昂貴,所幸精神科醫生理解跨性別者的困境,與其說明自身性別認同本應就該由自己所想的概念。於榮總施作下半身的手術時,因摘除器官的分類在婦產科,並無藍色病服可穿,只有女性的粉色,但當麻醉退去後卻看到腳邊的藍色病房服,深感護理師的用心。也需放遠考慮在賀爾蒙注射、性別置換手術中,醫生及護理師該以何種心態考量與患者間的溝通關係。補充台灣跨性別是不能保醫療險的,因手術屬於重大風險族群,於美國,跨性別團體倡議將性別認同障礙改為性別不安,並享有相對應的社會福利,於英國則有更完善的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