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國立成功大學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Committee

banner

最後更新日期

2024-04-19

★110性別影展(3)《女子學校Girls’ School》

李美彌|台灣|1982|劇情|Color|91min|普

★時間:110/11/04(四)18:00 - 21:00

★地點:學生活動中心B1 國際會議廳第一演講室

★與談人:王君琦 (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現任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及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理事長)

★與談人:劉乃慈 (成大台文系副教授)

 

【影片介紹】

就讀屏東女中的智婷與佳琳視彼此為知己。兩人過於親密的互動,引起班上同學春雪的側目,到處散布她們是同性戀的謠言,更把消息傳進師長耳裡。流言的利刃開始撕裂兩人的情誼,智婷在失去唯一的摯友後,更產生尋死的念頭⋯⋯。 台灣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同性戀議題逐漸浮上檯面。

《女子學校》以女校當中曖昧不明的同窗情誼作為本片主軸,頗具顛覆性的題材在當時引起高度輿論關注。本片由當時紅遍大街小巷的恬妞和沈雁擔綱主角,秦漢、周丹薇則飾演聯手釐清真相的學校老師。沈雁飾演的佳琳在片中從據理力爭,到最後無奈妥協的轉變,也間接透露出該時代對於同性戀仍被負面看待的社會壓力。

 

【活動照片】

photo

photo

點我觀看更多照片

【映後座談紀錄】

  • 王君琦

在1980年代的台灣,同性戀仍是算個禁忌,大多會歸咎在先天上的病態、家庭的不完全,或是男女分校的環境(會認為是青少年將情竇初開等情感寄託在了同性上),所以這部電影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於同性戀的看法,雖然李導演在電影修復的時候說了這部並不是同性戀的電影,但在電影中不難看出來同性戀在當時社會大眾的看法與現代人的價值觀是有所差異的。

電影中的主角智婷來自一個當時所謂不完整的家庭,她渴望著那些她得不到的愛,在電影中被塑造成一位比較悲情的角色,不免呈現出較為常見的同志故事的陰暗面向,但在車禍後,她對於人生有了新的體悟,雖然最後她截肢了,但在她重新回到人群、重新去融入環境中,或許也是能讓人看到希望的一面。

不管是在電影中的家庭與學校、甚至在社會上也是,當時的同性戀遭受了環境很多的壓力,看著現在戀愛自由且開放的社會,可想而知從當時到現在人們思想的轉變、對於同性戀的尊重等等是十分得來不易。

而這部電影裡面所記錄的,都是滿滿的歷史證據,不僅僅是同性戀在當時被社會大眾的處境,也有當時屏東女中的人事物都被記錄了下來,讓身為現代的人們,能夠去窺探歷史的脈絡,了解當年的社會是如何的。

  • 劉乃慈

電影呈現了當時候女同志的故事,台灣70~80年代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保守,當時有很多台灣文學的作品也都有描寫同性戀的故事,甚至比《女子學校》還要來的深刻,像是白先勇的《孽子》或是郭良蕙的《兩種以外》,都是當時的同性戀作品,而看了《女子學校》這部電影,事實上身為一位觀影者,我們可以用各種詮釋來看待這部作品,它可以是很前衛、開創、激進的去描述當年可能大眾不敢去呈現的同性戀;也可以是很保守的,以有同性戀傾向的智婷在結局中斷了條腿,來述說對於這種相對於主流的異性戀需要被教化之處;也可以是很有希望的,在智婷失去一條腿後的悲情,轉為回到人群、展開心胸的光明一面,如此多的角度可以用以詮釋這部電影。

Q/A

Q:像周玉良這樣一個對於老師有好感的女同學角色,在電影中的存在意義為何?

A:

王君琦:

電影透過她呈現了特別的情感,像是老少配、師生戀等愛情的刻畫,都是社會中所能實際看到、但比較不會被大眾明言討論的;而電影中周玉良也是有角色的成長,他是與主要角色的成長作為呼應,像這種健康寫實的陳述手法,會有波折、也會有希望,相對於當時所謂「社會寫實」電影用較血腥、激進的拍攝手法去呈現「奇情、奇案」,是以比較樸實的方式來呈現給觀眾看的。

Q:導演曾說這部電影不是來描述女同志的故事,但依我看來這部電影就是如此,而智婷的同性戀傾向加上家庭不完整的悲慘情況,是否會有增強道德規勸的疑慮呢?

A:

王君琦:

電影的詮釋是有人跟時代的關聯性,導演也曾說過若重新拍一次的話內容或是結局並不一定會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如此,甚至是在自己重看時,也會與當時有著不一樣的想法。

悲情往往是過去對於同性傾向的刻畫,對於處理這種「類同性」的體裁,也是會經過時代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詮釋方式,或許在過去拍攝之時可能的確會有如此的道德規訓隱含其中。在智婷出車禍後,她躺在病床上看著佳玲的眼神其實是很複雜的,我們可以說那是一種很深情的凝視,而智婷出院後回歸學校,也可以解釋成是為了與佳玲繼續在一起、才選擇與這個環境妥協。或許有可能是性別刻板印象的原因,但性別刻板印象也不一定是錯誤的,只可以得知在當時的環境下,同性或是類同性情誼的角色印象與刻劃很難是不悲情的。而這部電影中不僅僅是乘載著對於道德上的規勸,也有它的寫實性,以及對於想要去愛人的策略,都是我們能夠好好去品味的。

劉乃慈:

電影中除了講到梅老師在訓斥中林春雪「不能亂講人家是同性戀」,也有楊老師在與廖智婷說的「不能只是問心無愧」,不難得知現在的環境對於同性戀的看法有著多大的進步,若我們放大、放寬來看智婷與佳玲的友誼──女性認同女性,它事實上能夠包含很多的面向,不一定只是我們在電影中所看到的同性戀,也有可能是別的心態去看待彼此,而同性之間的情誼不一定是我們看到或是社會大眾認可那種絕對的關係,有時候彼此的情誼會有著各種面向的。

Q:自己是不確定電影中這種交流狀況是否有女同志的傾向,那性傾向是否與性格有著必然的關係呢?

A:

王君琦:

以自己的經驗來說,性傾向沒有與性格有著必然的關係,若在環境下,有可能身為同性戀者反而會收斂,但如此一來會有可能去否認到自己的存在;有些也可能沒有自覺,但這樣可能會成為眾人的目標,如此一來可能會過得很痛苦。

某一同學:

性傾向與性格之間就自己認為是無法拿出一套邏輯的,在電影中主角們掙扎的表現,不難想到縱使性別平等教育實行了這麼多年,仍然有某一塊是沒有辦法被注視到的,也可能是同性之間的情誼,也有可能是別的情況,而這些人或許會因為無法被看到、處理到而被汙名化,使他們受到了傷害。

Q:若電影中的同性戀情被揭發證實了,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A:

王君琦:

若無法證明,會用壓力、譴責去讓類同性戀者回到社會大眾所認知的正途,而如果有被具體證明,會有具體的懲罰,如寫悔過書、記過、隔離等等

Q:電影中楊老師被塑造成一位情緒化的角色,是不是有性別刻板印象對於女性想像的影響?

A:

王君琦:

的確有這樣的可能,而楊老師情緒化的反應一方面也是家庭張力的形塑,畢竟當事人是自己的妹妹,身為老師、身為姊姊,會有情感上的拉扯,而在電影之中,姊姊的角色是大於老師的角色,才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應。

劉乃慈:

就不多說了,大家可以去想想楊老師以前曾經的感情受創,她是如何被塑造成一個失婚的、控制狂又歇斯底里的女性,而如何受到男同事梅老師的指導行事。

瀏覽數: